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动态

内蒙古艺术研究院举办2022年名师工作室·学术讲座季活动

发布时间:2022-12-06

分享到:

  社会变迁视野下

  内蒙古音乐的发展历程

1.jpg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内蒙古大学博士生导师杨玉成带来题为《社会变迁视野下内蒙古音乐的发展历程——兼谈内蒙古音乐创作的经验与展望》的讲座,正式拉开了学术讲座季的序幕。杨玉成教授详细讲述了内蒙古音乐发展70年的发展脉络图,总结提炼出多种音乐模式,为研究地方音乐史建构了研究范式。

  讲黄河音乐故事

  承草原音乐文化

2.jpg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贺宇教授在《讲黄河音乐故事,承草原音乐文化——内蒙古黄河流域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讲座中,从内蒙古黄河流域史地空间开始,讲授了村落视阈下传统音乐在当代传承的模式以及族群认同与文化建构。

  新时代乌兰牧骑的

  守正与创新

3.jpg

  内蒙古乌兰牧骑学会副秘书长朱洪坤在《新时代乌兰牧骑的守正与创新》讲座中,讲述了乌兰牧骑为什么需要守正创新,提炼出守正创新的经验与启示,剖析了当前守正创新存在的问题,对今后探索高质量发展是提出了思索。

  对艺术理论研究方法的反思

4.jpg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乌力吉教授做了题为《对艺术理论研究方法的反思》的讲座,从历时维度提炼出艺术发展史中各个流派的主要特征,讲授了各历史时期的艺术理论与研究方法。

  论蒙古族歌剧的起源与发展

5.jpg

  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草原歌声》常务总编布仁青格勒编审,在《论蒙古族歌剧的起源与发展》的讲座中,从各个历史时期的诸多不同因素讲述了蒙古族歌剧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北方草原民族服饰饰品中

  多元文化融合的几个案例

6.jpg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内蒙古文史馆馆员徐英教授在《中国北方草原民族服饰饰品中多元文化融合的几个案例》讲座中,讲述了饰品的功能,总结了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饰品自身发展规律和与域外地区共生互补关系。

  艺术批评的立场与路径

7.jpg

  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王宏伟在《艺术评论的立场与路径——从书法研究与评论说起》讲座中,剖析了当代艺术批评存在的共性问题,讲述了如何发挥艺术评论的不可替代性作用。

  复合结构下的交叠与养成

8.jpg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原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江东研究员做了《复合结构下的交叠与养成——当代蒙古族舞蹈创作格局与走向》的讲座,分析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蒙古族舞蹈作品,对今后蒙古族舞蹈的创作提出了建议。

  美与诗意人生

9.jpg

  内蒙古艺术学院二级教授,内蒙古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宋生贵在《美与诗意人生》讲座中,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对丰子恺先生的画作逐一分析,讲述了艺术审美的当下性及审美方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民族乐器

  改革、创新、发展刍议

10.jpg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著名演奏家、理论家、教育家布林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民族乐器改革、创新、发展刍议》的讲座中,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自治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艺术等方面蓬勃发展讲起,梳理回顾了民族乐器改革创新的过程,作为亲历者总结了民族乐器改革与创新的经验。

  学术讲座季中每一场讲座都持续近3个小时,10位专家基于各自研究领域与丰硕研究成果,以当下内蒙古各艺术门类的发展现状为对象,通过学理性的精彩讲述,对进一步提升全区新时代艺术评论与研究工作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每场讲座的问答环节,参会听众踊跃交流,各位专家均细心、深入的进行了解答。在腾讯会议与视频号观看直播两种方式聆听10场讲座的人数近7700人次。听众对专家们的研究理念、研究视野、研究角度和研究成果表示钦佩,纷纷表示在聆听讲座后受到了激励与启发,会将在讲座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在今后的艺术创作、研究与评论等各项工作中。

11.jpg

" type="hidden"/>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转作风、抓落实、树形象”专项行动,内蒙古艺术研究院统一部署、统一推进,于11月21日至12月2日,组织举办了2022年名师工作室系列活动之学术讲座季,以举办10期专题讲座的具体工作举措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

  学术讲座季以腾讯会议线上方式举办,同时在“民族文艺论坛”视频号同步直播,扩大了学术讲座的受众范围。学术讲座季邀请了我区艺术理论研究和艺术评论领域取得斐然成就的10位专家,涵盖了音乐、舞蹈、美术和戏剧等艺术门类,同时根据工作实际,设定了乌兰牧骑研究、艺术评论、艺术理论、文艺美学和非遗保护等5个专题。

  社会变迁视野下

  内蒙古音乐的发展历程

1.jpg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内蒙古大学博士生导师杨玉成带来题为《社会变迁视野下内蒙古音乐的发展历程——兼谈内蒙古音乐创作的经验与展望》的讲座,正式拉开了学术讲座季的序幕。杨玉成教授详细讲述了内蒙古音乐发展70年的发展脉络图,总结提炼出多种音乐模式,为研究地方音乐史建构了研究范式。

  讲黄河音乐故事

  承草原音乐文化

2.jpg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贺宇教授在《讲黄河音乐故事,承草原音乐文化——内蒙古黄河流域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讲座中,从内蒙古黄河流域史地空间开始,讲授了村落视阈下传统音乐在当代传承的模式以及族群认同与文化建构。

  新时代乌兰牧骑的

  守正与创新

3.jpg

  内蒙古乌兰牧骑学会副秘书长朱洪坤在《新时代乌兰牧骑的守正与创新》讲座中,讲述了乌兰牧骑为什么需要守正创新,提炼出守正创新的经验与启示,剖析了当前守正创新存在的问题,对今后探索高质量发展是提出了思索。

  对艺术理论研究方法的反思

4.jpg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乌力吉教授做了题为《对艺术理论研究方法的反思》的讲座,从历时维度提炼出艺术发展史中各个流派的主要特征,讲授了各历史时期的艺术理论与研究方法。

  论蒙古族歌剧的起源与发展

5.jpg

  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草原歌声》常务总编布仁青格勒编审,在《论蒙古族歌剧的起源与发展》的讲座中,从各个历史时期的诸多不同因素讲述了蒙古族歌剧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北方草原民族服饰饰品中

  多元文化融合的几个案例

6.jpg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内蒙古文史馆馆员徐英教授在《中国北方草原民族服饰饰品中多元文化融合的几个案例》讲座中,讲述了饰品的功能,总结了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饰品自身发展规律和与域外地区共生互补关系。

  艺术批评的立场与路径

7.jpg

  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王宏伟在《艺术评论的立场与路径——从书法研究与评论说起》讲座中,剖析了当代艺术批评存在的共性问题,讲述了如何发挥艺术评论的不可替代性作用。

  复合结构下的交叠与养成

8.jpg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原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江东研究员做了《复合结构下的交叠与养成——当代蒙古族舞蹈创作格局与走向》的讲座,分析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蒙古族舞蹈作品,对今后蒙古族舞蹈的创作提出了建议。

  美与诗意人生

9.jpg

  内蒙古艺术学院二级教授,内蒙古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宋生贵在《美与诗意人生》讲座中,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对丰子恺先生的画作逐一分析,讲述了艺术审美的当下性及审美方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民族乐器

  改革、创新、发展刍议

10.jpg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著名演奏家、理论家、教育家布林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民族乐器改革、创新、发展刍议》的讲座中,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自治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艺术等方面蓬勃发展讲起,梳理回顾了民族乐器改革创新的过程,作为亲历者总结了民族乐器改革与创新的经验。

  学术讲座季中每一场讲座都持续近3个小时,10位专家基于各自研究领域与丰硕研究成果,以当下内蒙古各艺术门类的发展现状为对象,通过学理性的精彩讲述,对进一步提升全区新时代艺术评论与研究工作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每场讲座的问答环节,参会听众踊跃交流,各位专家均细心、深入的进行了解答。在腾讯会议与视频号观看直播两种方式聆听10场讲座的人数近7700人次。听众对专家们的研究理念、研究视野、研究角度和研究成果表示钦佩,纷纷表示在聆听讲座后受到了激励与启发,会将在讲座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在今后的艺术创作、研究与评论等各项工作中。

1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