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党支部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 党员志愿服务活动
为进一步丰富党史学习教育的载体和形式,6月10日下午,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党支部联合包联社区老缸房社区以主题党日活动的形式,开展多项“我为群众办实事”党员志愿服务活动。
一是送技能进社区。智能手机的兴起极大地方便了现代人的生活,然而很多老年人却因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而无法感受到科技带来的通讯便利。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党支部了解到老缸房社区老年居民居多,且大多数对智能手机基本操作不熟悉的情况,联合老缸房社区开展“老年人智能手机”普及活动。活动现场通过详细讲解和互动教学的方式,手把手教学,耐心地为老年人讲解智能手机的使用方法,如下载软件、使用微信QQ等聊天工具、收看手机新闻等。让老年居民们掌握智能手机的基本操作以及微信等几款简单软件的使用方法。助力老年人接轨新时代智能生活,享受到网络时代带来的便捷高效,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进一步丰富老年居民的晚年生活。同时编印了智能手机基本操作手册,现场共发放手册100余份,解答老年居民手机操作问题30余个。
二是送法律进社区。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以来,特别是2017年7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施行以来,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将学习贯彻落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结合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开展非遗“一法一条例”宣传普及。为社区居民发放非遗“一法一条例”单行本(蒙、汉文)及其他宣传资料,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我区地域特色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
三是送文化进社区。值此端午佳节来临之际,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结合行业特点和业务工作实际,开展端午节民俗普及活动。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节日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2006年,端午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该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活动现场,党员志愿者们还为社区居民送上了具有祈福纳吉美好寓意的五彩绳,提前将端午的节日祝福送到居民身边。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