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惊艳!传承千年的和林格尔剪纸
近日,在剪花如春•内蒙古剪纸艺术作品展上,13幅和林格尔剪纸作品分别荣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成为全区参加此次活动获奖最多的地区。
《老箭手》
《妙音回春》
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旧时农村过年,人们都有辞旧迎新、接福纳祥剪窗花、贴窗花的年俗。
和林格尔剪纸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剪纸文化遗存之一,在内容等表现形式上有“鱼咬莲花”“娃娃坐莲”“对马捧寿”“草原五畜”等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融合的传统剪纸,在表现上多用阴剪,具有阴山岩画独特的“影绘”艺术特质,内部刻划也极尽简约,呈现出一种古拙浑厚、丰雅灵秀的鲜明个性,简约而不失厚重,单纯而不失凝炼。
“和林格尔剪纸是地域性群体文化观念的集中反映,蕴含着深厚而独特的民俗学、美学、艺术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历史文化价值。”据和林格尔剪纸学会会长段建珺介绍,和林格尔剪纸传承多以千百年来根植于草原上的祥瑞动物、植物和吉祥图符以及呈现半农半牧区域文化属性的纹样为主要内容,成为我国沿黄河几字弯区域向蒙古高原过渡交接地带,呈现典型地域性群体文化观念的代表性非物质文化形态,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2009年联合打包代表中国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通过千年传承的和林格尔剪纸,被学界誉为‘国之瑰宝’、‘农耕与草原图腾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从中可以探寻到各民族人民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弥足珍贵的文化记忆。”和林格尔剪纸学会会长段建珺说。
段建珺为传承人展示草原大写意剪纸技艺
和林格尔县,曾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活跃的民族大熔炉。历史上北狄、林胡、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在这里共同繁衍生息,农耕与游牧文化交流、融合、衍生,造就了和林格尔独特的地域和民俗文化。在这样的地域环境中诞生的和林格尔剪纸,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北魏鲜卑墓出土的金银箔透雕饰品、游牧毡帐上缀缝的装饰花纹等,都是剪纸镂空透雕意识的反映。
在日常生活中,古代生活在这里的北方民族创造了剪纸,经过代代传承、发展,和林格尔剪纸逐渐走向成熟,并在民间靠“母传女,长带幼”的方式传承。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昔日的窑舍和木格纸窗越来越少,剪纸的民俗生存空间日渐萎缩,和林格尔剪纸曾一度面临失传。
为了让和林格尔剪纸恢复生机,从小热爱剪纸的段建珺,于1998年组织成立了和林格尔剪纸学会,开始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科学地对和林格尔剪纸进行抢救保护,通过不懈努力和“地毯式”搜集抢救,一大批濒临灭绝的珍贵传统民间剪纸被保护、保存,众多濒危的千年珍稀纹样得到重生、延传。段建珺所做的一切,开拓和发展了和林格尔剪纸千百年来前所未有的传承发展的新天地。
今年,在多年抢救、发掘、整理、研究、传承、创新等基础上,和林格尔剪纸学会又承担起了中国剪纸(和林格尔剪纸)的履约保护项目,对400名和林格尔剪纸传承人进行口述史调研记录,为和林格尔剪纸建档并开展学术研究。“和林格尔剪纸是我国沿黄河几字弯区域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我们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融入现代生活,如果不做大量的田野考察和本源的文化抢救,融入现代生活就是一句空话。”
这是一项比较庞大的工程,口述史项目包括视频录制、口诉历史采访、传承人作品征集、剪纸地域文化研究、历史文化的若干关联等,属于一次整体性抢救,或者说是一次对农耕时代传统文化的终结性记录。“这次考察和抢救工作非常重要和紧迫,随着农耕时代老一辈剪纸传承人的逐渐逝去,如果不加紧抢救,许多宝贵文化也将遗失。”为社会提供更多原创文化资源,为人民提供更高幸福文化指数,为历史保存留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原基因,这是和林格尔剪纸学会开展口述史项目的初心和使命。
段建珺为青少年学生展示传统剪纸技艺
有一种信仰叫执着,有一种执着叫热爱。用段建珺的话说,是对文化的情怀和对田野的情感,让他30多年痴情不改,致力于对和林格尔剪纸这一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抢救、保护、挖掘和推广。如今,和林格尔剪纸文化不仅走进了博物馆、校园、社区、各部门,还作为“文化使者”送往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并登上英国邮票,面向全球发行。
目前,口述史项目正在加紧推进中,预计年底成型,传承千百年的和林格尔剪纸文化,必将再次大放异彩。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