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动态

非遗传承“活”起来 文创产品“火”起来

发布时间:2023-07-14

分享到:

1_副本.jpg

  在呼伦贝尔展厅,“传承·呼伦贝尔”展示区将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资源诠释得淋漓尽致。伴随着节奏欢快、满怀激情的乐队演艺,太阳花制作技艺、桦树皮制作技艺、皮雕制作等非遗技艺,以及皮质手工艺品、工笔画、香薰、纸抽盒等新颖的非遗文创产品,令人应接不暇。

  盘旋于展厅上方的一条“巨龙”让人眼前一亮。这条“巨龙”的灵感来源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技艺传承人都叶梅创作完成的23米剪纸长卷《中华民族一家亲》。此次文博会中,呼伦贝尔展厅特将其设计成为总体布局的重要部分,充分展现各民族同唱团结歌、共筑中国梦的盛世景象。

2_副本.jpg

  “由于剪纸作品容易破损、变形,在运输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我和家人开了两天的车从扎兰屯市到呼和浩特市参加文博会,共带来百余件作品,在现场也将展示剪纸过程,让游客们了解剪纸艺术,感受来自呼伦贝尔的非遗魅力。”一直以来,都叶梅用剪纸讲述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人故事。

3_副本.jpg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大力推动“非遗+文创”深度融合发展。

4_副本.jpg

  “以前我觉得非遗距离我很遥远,刚才我看到一个皮质挂饰,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询问了价格,我惊喜地发现原来非遗文创产品也‘物美价廉’啊!我和非遗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近了。”游客李先生说。

5_副本.jpg

  记者了解到,文创产品创作者们在保护传统非遗项目基础上,不断精进制作技艺,在原材料选用、减少耗损等方面摸索出了一条经济适用新路子。同时,对市场需求进行准确把握,推出迎合大众消费喜好的系列产品,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后,建立专业的创作、生产、营销团队,扩大量产,降低价格,实现买家卖家“双丰收”,推动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共同进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提高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33项,其中国家级18项,数量占全区约17%,位列第一;自治区级123项,数量位列全区第二;市本级239项。已获公布代表性传承人1379人次,其中国家级10人次,数量占全区约13%,位列第二;自治区级155人次,数量位列全区第一;市本级465人次。

  全市共有1188处文保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护单位13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截至2022年底,呼伦贝尔市可移动文物藏品数量47516件/套,珍贵文物1853件/套。全市注册备案博物馆30家,经国家文物评估定级,二级馆1家,三级馆6家,享受免费开放专项资金补助博物馆19家。

6_副本.jpg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这是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对呼伦贝尔的赞誉。如今,植根于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这片土地上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聚焦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将非遗项目与文创设计、景点打造、乡村振兴结合起来,通过走产业化之路让更多非遗技艺融入大众日常生活,真正做到从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来源:呼伦贝尔新闻

" type="hidden"/>

  今日,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拉开帷幕,走进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以“文”会友、以“博”荟萃的热烈气氛扑面而来。

1_副本.jpg

  在呼伦贝尔展厅,“传承·呼伦贝尔”展示区将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资源诠释得淋漓尽致。伴随着节奏欢快、满怀激情的乐队演艺,太阳花制作技艺、桦树皮制作技艺、皮雕制作等非遗技艺,以及皮质手工艺品、工笔画、香薰、纸抽盒等新颖的非遗文创产品,令人应接不暇。

  盘旋于展厅上方的一条“巨龙”让人眼前一亮。这条“巨龙”的灵感来源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技艺传承人都叶梅创作完成的23米剪纸长卷《中华民族一家亲》。此次文博会中,呼伦贝尔展厅特将其设计成为总体布局的重要部分,充分展现各民族同唱团结歌、共筑中国梦的盛世景象。

2_副本.jpg

  “由于剪纸作品容易破损、变形,在运输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我和家人开了两天的车从扎兰屯市到呼和浩特市参加文博会,共带来百余件作品,在现场也将展示剪纸过程,让游客们了解剪纸艺术,感受来自呼伦贝尔的非遗魅力。”一直以来,都叶梅用剪纸讲述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人故事。

3_副本.jpg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大力推动“非遗+文创”深度融合发展。

4_副本.jpg

  “以前我觉得非遗距离我很遥远,刚才我看到一个皮质挂饰,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询问了价格,我惊喜地发现原来非遗文创产品也‘物美价廉’啊!我和非遗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近了。”游客李先生说。

5_副本.jpg

  记者了解到,文创产品创作者们在保护传统非遗项目基础上,不断精进制作技艺,在原材料选用、减少耗损等方面摸索出了一条经济适用新路子。同时,对市场需求进行准确把握,推出迎合大众消费喜好的系列产品,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后,建立专业的创作、生产、营销团队,扩大量产,降低价格,实现买家卖家“双丰收”,推动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共同进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提高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33项,其中国家级18项,数量占全区约17%,位列第一;自治区级123项,数量位列全区第二;市本级239项。已获公布代表性传承人1379人次,其中国家级10人次,数量占全区约13%,位列第二;自治区级155人次,数量位列全区第一;市本级465人次。

  全市共有1188处文保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护单位13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截至2022年底,呼伦贝尔市可移动文物藏品数量47516件/套,珍贵文物1853件/套。全市注册备案博物馆30家,经国家文物评估定级,二级馆1家,三级馆6家,享受免费开放专项资金补助博物馆19家。

6_副本.jpg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这是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对呼伦贝尔的赞誉。如今,植根于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这片土地上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聚焦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将非遗项目与文创设计、景点打造、乡村振兴结合起来,通过走产业化之路让更多非遗技艺融入大众日常生活,真正做到从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来源:呼伦贝尔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