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动态

数字化如何赋能非遗?非遗数字论坛在扎鲁特举行

发布时间:2023-07-31

分享到:

  盛夏时节的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草原,水草丰茂,风吹草低,牛羊时隐时现,一派悠远辽阔的风光,这里同时也有着深厚的非遗文化,无论是扎鲁特版画、科尔沁皮雕画、蒙古族传统乐器,还是乌力格尔、科尔沁刺绣等,都见证着草原之根与文化的传承。

  7月29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的第二届非遗数字论坛在扎鲁特旗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数字化赋能非遗传承‘新活态’”,旨在通过数字技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社会传播和全民共享,加强全社会对非遗的尊重意识、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

非遗内蒙古.jpg

  扎鲁特旗草原 那慕汗秘境山谷

非遗内蒙古.jpg

  扎鲁特旗非遗馆展示现场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受众、呈现方式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全球化、数字化、科学技术发展的加速,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现代化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冲击,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非遗是历史的光芒,数字是当代的符号,非遗要从历史走向当代,必然要汲取科技,融入生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在论坛当天致辞时说。

  据主办方介绍,非遗数字化历来备受重视。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世界记忆工程”,开启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之旅。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非遗数字化在全球得到更广泛的重视。回看近十年,中国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也获得了国家与社会各界的关注。早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就提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2011年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使数字化保护有了法律依据,提出“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也都对非遗数字工作提出了安排。这几年,非遗对于数字化的借力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由最初助力保存、记录、展示的辅助性工具,逐渐进化为助力创新和发展的支撑手段与科学动力。

非遗内蒙古.jpg

  第二届非遗数字论坛举办期间,扎鲁特旗非遗馆展示现场

  “数字化科技手段的不断创新,使非遗保护工作在记录、展示、生产、销售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并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王晓峰说,“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数字化技术与非遗创新性发展的融合仍处在初期探索阶段。我们应该理性地构建非遗的数字化,正确认识到数字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非遗数字化保护的进程中,需要探索数字技术和非遗保护传承之间的平衡。如果数字化与非遗的结合只重‘形’而忽略‘文化内核’,在此基础上的活化创新就难以避免走向异化的道路,从而失去非遗独特的表达特性与文化内涵。为此,中国非遗保护协会成立了‘非遗数字专业委员会’,从专业的角度倡导、推动更为广泛、更有深度、更具活力的非遗数字化工作,大力推动非遗的数字化应用。”

非遗内蒙古.jpg

  第二届非遗数字论坛举办期间,扎鲁特旗非遗馆展示现场

  王晓峰认为,非遗与数字的结合,是传统与当代的碰撞,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传承与创新的对话,是文化数字化扎根群众的实践。数字化助力非遗飞上广阔的“云端”,也进一步丰富非遗保存保护、传播传承的方法途径。“非遗数字”就是把传统的、历史的非遗,以当代的方法、科技的手段展现出来,传播开来,传承下去,空间广阔,大有可为。“我们也期待更多社会力量,关注非遗,参与非遗数字化工作,推动非遗数字化发展。”王晓峰说。

  非遗数字论坛当天,王晓峰与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吉狄马加,内蒙古自治区文旅厅一级巡视员王雪峰等领导及全国非遗数字化领域学者专家近百名嘉宾出席了论坛。通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牛文俊、扎鲁特旗旗委书记邵彦军先后作开场致辞。论坛由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中国非遗保护协会非遗数字委主任代柳梅主持。

非遗内蒙古.jpg

  第二届非遗数字论坛现场

  吉狄马加结合生动案例,以《在数字化的今天,文化遗产中的“活态”纪录及其价值》为题作主旨演讲。来自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文化数字资产研究室主任邓丽丽、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董杰等学者专家,围绕数字化助力非遗活态传承、数字非遗对人文经济赋值、非遗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等话题展开演讲,深入探讨新时代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路径。

内蒙古非遗文化.jpg

  扎鲁特旗非遗馆展示现场

  论坛同期开展的扎鲁特旗非遗馆,通过历史、民俗、工艺、文创、生活方式等不同视角,集中展现了当地丰硕的非遗保护成果,这也是全国首次以蒙古包为原型搭建的非遗主题展馆。

内蒙古非遗保护.jpg

  扎鲁特旗非遗馆展示现场

内蒙古非遗历史.jpg

  扎鲁特旗非遗馆展示现场

非遗内蒙古.jpg

  扎鲁特旗非遗馆展示现场

  在现场,多位非遗传承人演示了自己的非遗艺术。扎鲁特版画家照那木拉展示了刻画群马奔腾在草原上的画面,他表示,他喜欢在版画中绘写奔马,因为这体现了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我们扎鲁特版画主要以木板为主,木刻版画分为黑白木板和套色木刻。木板、刻刀、油墨,这三样常见的工具是扎鲁特版画家们创作的必备条件。构思题材、定型画稿、选择颜色、印制画板、雕刻木板、油滚上色、拓印纸上……这样一幅完整的版画作品才能呈现出来。”扎鲁特旗版画院院长张立新说。

内蒙古非遗文化.jpg

  扎鲁特版画局部

非遗内蒙古.jpg

  扎鲁特旗非遗馆展示现场

  扎鲁特旗旗委书记邵彦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扎鲁特旗被誉为科尔沁草原的"后花园”,全旗有草牧场1828万亩,有林面积843万亩,是全国15个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旗县之一。该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红山文化、富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非遗内蒙古.jpg

  扎鲁特旗草原 那慕汗秘境山谷

  “近年来,扎鲁特旗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推动非物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旗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自治区级项目8项、市级项目17项、旗级项目26项,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自治区级传承人17人、市级传承人20人、旗级传承人26人。2006年5月,扎鲁特旗乌力格尔项目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在职业学校也在推广非遗的教育,非遗文化的发展,增强了扎鲁特旗的文化软实力,也促进了经济的和谐发展。”

非遗内蒙古.jpg

  扎鲁特旗非遗馆展示现场

内蒙古非遗文化.jpg

  扎鲁特旗非遗馆展示现场

  作为中国非遗保护协会非遗数字专委会的年度活动,首届非遗数字论坛于2021年7月在云南省大理州召开,论坛主题是“中国非遗保护传承的数字化机遇和挑战”。非遗数字论坛持续举办,致力于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为中国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和启示。

  据悉,本届论坛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中共扎鲁特旗委员会、扎鲁特旗人民政府、中国数字文化集团、中国非遗保护协会非遗数字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

来源:扎鲁特旗文旅资讯

" type="hidden"/>

  盛夏时节的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草原,水草丰茂,风吹草低,牛羊时隐时现,一派悠远辽阔的风光,这里同时也有着深厚的非遗文化,无论是扎鲁特版画、科尔沁皮雕画、蒙古族传统乐器,还是乌力格尔、科尔沁刺绣等,都见证着草原之根与文化的传承。

  7月29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的第二届非遗数字论坛在扎鲁特旗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数字化赋能非遗传承‘新活态’”,旨在通过数字技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社会传播和全民共享,加强全社会对非遗的尊重意识、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

非遗内蒙古.jpg

  扎鲁特旗草原 那慕汗秘境山谷

非遗内蒙古.jpg

  扎鲁特旗非遗馆展示现场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受众、呈现方式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全球化、数字化、科学技术发展的加速,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现代化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冲击,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非遗是历史的光芒,数字是当代的符号,非遗要从历史走向当代,必然要汲取科技,融入生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在论坛当天致辞时说。

  据主办方介绍,非遗数字化历来备受重视。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世界记忆工程”,开启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之旅。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非遗数字化在全球得到更广泛的重视。回看近十年,中国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也获得了国家与社会各界的关注。早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就提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2011年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使数字化保护有了法律依据,提出“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也都对非遗数字工作提出了安排。这几年,非遗对于数字化的借力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由最初助力保存、记录、展示的辅助性工具,逐渐进化为助力创新和发展的支撑手段与科学动力。

非遗内蒙古.jpg

  第二届非遗数字论坛举办期间,扎鲁特旗非遗馆展示现场

  “数字化科技手段的不断创新,使非遗保护工作在记录、展示、生产、销售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并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王晓峰说,“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数字化技术与非遗创新性发展的融合仍处在初期探索阶段。我们应该理性地构建非遗的数字化,正确认识到数字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非遗数字化保护的进程中,需要探索数字技术和非遗保护传承之间的平衡。如果数字化与非遗的结合只重‘形’而忽略‘文化内核’,在此基础上的活化创新就难以避免走向异化的道路,从而失去非遗独特的表达特性与文化内涵。为此,中国非遗保护协会成立了‘非遗数字专业委员会’,从专业的角度倡导、推动更为广泛、更有深度、更具活力的非遗数字化工作,大力推动非遗的数字化应用。”

非遗内蒙古.jpg

  第二届非遗数字论坛举办期间,扎鲁特旗非遗馆展示现场

  王晓峰认为,非遗与数字的结合,是传统与当代的碰撞,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传承与创新的对话,是文化数字化扎根群众的实践。数字化助力非遗飞上广阔的“云端”,也进一步丰富非遗保存保护、传播传承的方法途径。“非遗数字”就是把传统的、历史的非遗,以当代的方法、科技的手段展现出来,传播开来,传承下去,空间广阔,大有可为。“我们也期待更多社会力量,关注非遗,参与非遗数字化工作,推动非遗数字化发展。”王晓峰说。

  非遗数字论坛当天,王晓峰与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吉狄马加,内蒙古自治区文旅厅一级巡视员王雪峰等领导及全国非遗数字化领域学者专家近百名嘉宾出席了论坛。通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牛文俊、扎鲁特旗旗委书记邵彦军先后作开场致辞。论坛由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中国非遗保护协会非遗数字委主任代柳梅主持。

非遗内蒙古.jpg

  第二届非遗数字论坛现场

  吉狄马加结合生动案例,以《在数字化的今天,文化遗产中的“活态”纪录及其价值》为题作主旨演讲。来自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文化数字资产研究室主任邓丽丽、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董杰等学者专家,围绕数字化助力非遗活态传承、数字非遗对人文经济赋值、非遗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等话题展开演讲,深入探讨新时代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路径。

内蒙古非遗文化.jpg

  扎鲁特旗非遗馆展示现场

  论坛同期开展的扎鲁特旗非遗馆,通过历史、民俗、工艺、文创、生活方式等不同视角,集中展现了当地丰硕的非遗保护成果,这也是全国首次以蒙古包为原型搭建的非遗主题展馆。

内蒙古非遗保护.jpg

  扎鲁特旗非遗馆展示现场

内蒙古非遗历史.jpg

  扎鲁特旗非遗馆展示现场

非遗内蒙古.jpg

  扎鲁特旗非遗馆展示现场

  在现场,多位非遗传承人演示了自己的非遗艺术。扎鲁特版画家照那木拉展示了刻画群马奔腾在草原上的画面,他表示,他喜欢在版画中绘写奔马,因为这体现了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我们扎鲁特版画主要以木板为主,木刻版画分为黑白木板和套色木刻。木板、刻刀、油墨,这三样常见的工具是扎鲁特版画家们创作的必备条件。构思题材、定型画稿、选择颜色、印制画板、雕刻木板、油滚上色、拓印纸上……这样一幅完整的版画作品才能呈现出来。”扎鲁特旗版画院院长张立新说。

内蒙古非遗文化.jpg

  扎鲁特版画局部

非遗内蒙古.jpg

  扎鲁特旗非遗馆展示现场

  扎鲁特旗旗委书记邵彦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扎鲁特旗被誉为科尔沁草原的"后花园”,全旗有草牧场1828万亩,有林面积843万亩,是全国15个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旗县之一。该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红山文化、富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非遗内蒙古.jpg

  扎鲁特旗草原 那慕汗秘境山谷

  “近年来,扎鲁特旗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推动非物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旗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自治区级项目8项、市级项目17项、旗级项目26项,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自治区级传承人17人、市级传承人20人、旗级传承人26人。2006年5月,扎鲁特旗乌力格尔项目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在职业学校也在推广非遗的教育,非遗文化的发展,增强了扎鲁特旗的文化软实力,也促进了经济的和谐发展。”

非遗内蒙古.jpg

  扎鲁特旗非遗馆展示现场

内蒙古非遗文化.jpg

  扎鲁特旗非遗馆展示现场

  作为中国非遗保护协会非遗数字专委会的年度活动,首届非遗数字论坛于2021年7月在云南省大理州召开,论坛主题是“中国非遗保护传承的数字化机遇和挑战”。非遗数字论坛持续举办,致力于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为中国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和启示。

  据悉,本届论坛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中共扎鲁特旗委员会、扎鲁特旗人民政府、中国数字文化集团、中国非遗保护协会非遗数字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

来源:扎鲁特旗文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