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前旗:让非遗“活”起来
“白彦花是小城镇,名列国家卫生镇。环境优美道路通,街道整洁又干净。党委、政府来引领,建设时代新农村。党的政策得民心,共建和谐大家庭……”一声声带有巴彦淖尔特色方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曲目爬山调,从乌拉特前旗白彦花镇非遗文化产业园中传了出来。
演绎曲目的是一群平均年龄60岁的阿姨们,她们有着“双重身份”,既是深深扎根在这片黄土地的“当家人”,也是“非遗”传承人,“把爬山调唱好,发扬起来,传承下去,我们能做这个事觉得特别有意义。”阿姨们坚定地说。
近年来,乌拉特前旗坚持党建引领,在详细掌握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和产业价值,加强榫卯家具制作技艺、乌拉特民歌、乌拉特刺绣、红柳编织技艺等民族文化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全力打造非遗文化产业园,发扬和传承乡村文化根脉。“白彦花镇有着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镇党委立足非遗特色小镇发展定位,把保护传承非遗文化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党建+非遗传承”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路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为游客呈现一幅多姿多彩的文化画卷。”白彦花镇党委书记王飞说。
在白彦花镇乌日图高勒嘎查牧民敖登花家中,一座用红柳编织的直径达3米的“蒙古包”格外显眼,这是敖登花与87岁的王明玉老师傅用时13天编织完成的。“我学习红柳编织技艺将近10年了,本土生长的红柳韧性强,不易受潮,我和‘老爹’做的这个蒙古包,不光独特美观,也很实用,我们安装了太阳能触摸灯,夏天纳凉不招蚊虫,可舒服哩。我热爱柳编,我女儿也喜欢,我想把柳编技艺传下去,让更多的人看到,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敖登花满脸笑容地说。
白彦花镇致力建设乌拉特前旗规模最大、要素最全的非遗文化特色产业园,在乌日图高勒嘎查建成非遗产品展厅、电商直播间、工坊车间,已有23个非遗项目32名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入驻产业园,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传承人”的发展思路,引导各族群众参与非遗技艺培训和制作,依托电商平台开展线上销售,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手工饭”,赚到“幸福钱”。
“我父亲会木雕、皮雕这些技艺,哥哥是银匠,我们镇子里非遗文化资源充足,有很多非遗传承人、乡间手艺人。镇党委积极发扬并传承非遗文化,发展非遗特色产业,通过与知名电商企业和相关企业签订生产订单,不仅扩大了我们产品的销售渠道,而且让我们手工艺人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市级榫卯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产业园负责人图门说。
截至目前,乌拉特前旗爬山调、乌拉特民歌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马成士、苏亚乐图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旗级层面通过开设芦苇画、草编、服饰等人才培训班及大型展演活动,让“非遗工艺”切实转化为“振兴力量”,让“老手艺”真正成为促进各族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通讯员 郭敏)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