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非遗保护“三级体系”实现非遗传承“三个跨越”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松山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为建设大美松山进一步发挥非遗的重要作用。
一、“三级体系”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创新实施自治区、市、区(县)三级保护体系。大力实施非遗抢救性保护,扩大保护范围,加快抢救速度,形成上下联动机制。非遗工作人员,深入乡村、街道走访调查,对有保护价值项目进行信息采录,包括文字材料、音频材料。抢救和保留一批濒危项目和传承人音频、视频、照片等资料,减少“人绝艺亡”问题,使具有代表性的项目纳入保护范围。目前,松山区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43项,其中自治区级1项、市级8项、区(县)级43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类目多样,涵盖了民俗、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美术、民间文学、传统戏剧等。
二、“三个跨越”实现非遗跨越性传承
一是实现“非遗进校园”到“非遗住校园”的跨越。深入到松山五小、松山五中、松山职中等开展皮影戏展演、经典京剧评剧演唱会;还开展了“技艺永传承 非遗润童心”—李氏花饽饽制作技艺走进实验幼儿园、“粽香端午”—李氏花饽饽制作技艺走进赤峰学院、“小剪刀剪出大世界”—非遗剪纸走进猴头沟小学等活动;“辽瓷制作及烧制技艺”在赤峰二中国际实验学校、第八中学、第二幼儿园等5所学校开设辽瓷制作技艺特色课堂,每所学校每周1-2节课;“松山剪纸”在松山蒙小、二小、五小开展剪纸课堂教学;“景泰蓝掐丝技艺”在赤峰信息技术学校开设了专业课;“辽瓷倒装壶制作技艺”在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专业课;“辽瓷制作及烧制技艺”、“拼布技艺”、“李氏花饽饽制作技艺”分别在赤峰学院开设专业课。
二是实现“非遗进社区”到“非遗在社区”的跨越。以节庆假日为契机,在社区、文化广场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春节期间开展“文化进万家 非遗过大年”传统戏曲进社区活动、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元宵节撒灯”传承展示活动;暑期开展了“消夏广场”皮影戏展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以发放宣传资料、文艺演出等形式到社区、文化广场开展活动。在河畔社区设立“非遗传习基地”;“蒙古族烟荷包制作技艺”、“拼布技艺”为社区赋闲在家爱好者开设技艺传习课堂;“景泰蓝掐丝技艺”为家庭困难又需要照顾老人孩子无法就业人员、残疾人免费培训,并提供利用碎片时间灵活工作的就业机会;“辽瓷制作及烧制技艺”在富兴嘉城等社区开办非遗体验基地——摩尔陶吧13处,既为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培养兴趣爱好的娱乐场所又传承了非遗技艺。
三是实现“非遗进景区”到“非遗驻景区”的跨越。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旅游日”等为时间节点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拼布技艺”、“拂尘制作技艺”、“杨氏三四席”等12个代表性项目先后到大光顶子山景区、玉龙沙湖景区参加全市非遗进景区活动;20多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到大兴隆田园时光景区、新井民俗村景区举办宣传展示体验活动暨“非遗购物节”;“杨氏三四席”借助景区宾馆酒店进驻皇家漫甸旅游景区,让游客欣赏美景的同时能品尝美食、了解非遗;“李氏花饽饽制作技艺”的花饽饽在娘娘庙村(非遗特色村镇)、万佛寺旅游景点很受欢迎,还教授村民制作并提供就业机会;“辽瓷制作及烧制技艺”在缸瓦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景区建立非遗体验研学基地,接待旅游团、游学团队体验、研学。
非遗保护“三级体系”的完善,实现了非遗传承的“三个跨越”,促进了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接下来,松山区将继续夯实非遗保护工作基础,进一步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搭建非遗传播平台,引导推动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让非遗绽放时代光彩,更好助力大美松山建设。
来源:松山区文化旅游体育局